
飛檐翹角輕盈靈動

琉璃瓦瑰麗輝煌

碑文記載春秋

青瓦黛脊古樸典雅

絕艷彩塑神韻飛揚

雕梁畫棟栩栩如生

石橋浮雕惟妙惟肖

古老城墻見證滄桑

精雕細琢“橋”見古今
在襄垣縣的鬧市之中,,靜謐地矗立著一座古老的文廟,,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,也是傳統(tǒng)文化的守護者。
沐浴在晨光中的襄垣文廟,,四周高樓林立,,車水馬龍,,踏入其門檻,,仿佛穿越了時空。頂部的琉璃瓦在陽光的映射下光彩奪目,,大成殿建筑雄偉,,殿內正中供奉著孔子像,雖飽經千年滄桑,,但仍完整保留了金,、元兩代的建筑風格和特點。
“襄垣文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,殿內梁架,、斗拱,、額枋和山面墻體上保存基本完好的彩繪,是我們進行研究古代建筑藝術的極好實物教材,。”襄垣縣文物博物館文物科趙俊宏介紹,。
古時,學子有新學年拜孔子的傳統(tǒng),。如今,,這里也是當地學子祈愿之地。院內蒼翠挺拔的松柏之上,,掛滿了帶有祝福的紅色絲帶,。“光有古建筑還不夠,保護,、開發(fā),、挖掘,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不可分割的,。襄垣縣致力推動文物活化利用,在文廟設立祈愿店,、文創(chuàng)店等一批消費新場景,,讓游客和市民見其影、聞其聲,,感受傳統(tǒng)文化的魅力,。”趙俊宏說。
光影下的千年古縣,,如同一部未解的古老卷軸,,引人入勝。光與影的交織處,,是歲月的痕跡,,是歷史的烙印。千百年來,,襄垣縣在文化根脈的滋養(yǎng)下,,不斷綻放時代光彩。一條總長不到千米的街道,,從南到北排列著10多處國家,、省、市,、縣級文物,;襄垣鼓書、襄垣秧歌,、炕圍畫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深遠,。如今,,襄垣這座古城堅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、文化賦能,,努力把文化優(yōu)勢轉化為發(fā)展優(yōu)勢。
行至古韓鎮(zhèn)永惠社區(qū),,一座老石橋跨越在甘水河上,,名為永惠橋。此橋修建于金代,,后經明清兩代重修,。石橋正中有行龍,而欄板處雕刻有人物,、動物,、花草等圖案。橋下碧綠河水將波光粼粼的水光映射在橋底,,兩岸道路整潔平坦,,偶有行人鍛煉身體。
永惠橋不遠處便是五龍廟,,元代大殿斗拱密集,,石碑石匾眾多,院內一棵老樹歷盡滄桑,,卻屹立不倒,。同樣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還有靈澤王廟、襄垣昭澤王廟,、郭莊昭澤王廟,,五彩斑斕的平棊、神態(tài)各異的脊獸,、栩栩如生的壁畫……無一不體現(xiàn)出古人在營造建筑時的匠心獨運和對美的極致追求,。
近年來,襄垣縣突出保護傳承,、加強活化利用,,注重融合轉化、塑造特色品牌,,充分運用文旅融合手段,,推動傳統(tǒng)文化習俗得以恢復,歷史文化故事得到充分表達,,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在多層面?zhèn)鞒泻霌P和傳播交流,。
原汁原味的保護、原模原樣的恢復、有根有據的修復,、有脈有絡的創(chuàng)新,,襄垣縣古建筑活化利用向著這樣的藍圖細細勾勒,而文脈也在不斷創(chuàng)新中得以賡續(xù),。
策劃/王婭寧 攝影/司敏 文字/徐姍 版式/馬學勤
(來源:長治日報)
[編輯:趙孝蕾]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