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視網(wǎng)消息:明清時期航海事業(yè)繁盛,,各國的彩色寶石,、玉石隨著商船進入中國,。長沙博物館正在展出的珠寶首飾品類展中,,約300件典藏珍寶展示了中西方文化交融之美。
航海與貿(mào)易的持續(xù)推進,,讓中國本就豐富的寶玉石儲藏更上一層樓,。明清時期的珠寶鑲嵌工藝迅速發(fā)展,這件明代的“金鑲寶累絲五鳳冠”裝飾元素十分豐富,,包括牡丹的花型,,還有龍、鳳,、蝴蝶等各種形態(tài)的裝飾,,運用了累絲、錘揲等多種復雜工藝,。
中國藝術(shù)品的持續(xù)外銷也讓西方人認識,、了解了中國文化,。這兩件來自法國的化妝盒,大約是1920年的作品,,設(shè)計上就富含中國元素。
青銅器紋飾體現(xiàn)商周時期文化特色
正在天津博物館展出的商周文物特展上,,150余件/套甲骨,、青銅器等文物為研究中華文明起源提供重要線索。
商代青銅器中,,典型的紋飾獸面紋是建立在人們想象之上多種動物的重組變形,。展覽中的各類獸面紋鼎,體現(xiàn)了商周先民對自然的敬畏和崇拜,。
蟬紋也是青銅器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動物紋裝飾,,取其居高食露、清潔可貴之意,。這件商代晚期的蟬紋鼎工藝復雜,,體現(xiàn)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。
肇基文明 從文物里看見漢字源流
通過此次特展,,可以從甲骨,、有銘文的青銅器中去了解那個時期的歷史文化。
“中國”兩個字組合在一起,,最早出現(xiàn)在3000多年前的青銅器“何尊”上,。而其實在商代的甲骨文中,也可以分別找到最早的“中”字和“國”字,。
甲骨文不僅可以反映當時的政治,、軍事的情況,還能反映當時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。在這片甲骨上刻寫的卜辭中,,就可以從中看出當時的中原大地,有著大象生存繁衍的痕跡,。
在商代,,人們不僅在甲骨上刻字,也用毛筆在木犢,、繒帛上寫字,。雖然已經(jīng)無法看到用毛筆書寫的商代典冊,但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基本保留了毛筆字的樣態(tài),。在商代旅父辛鼎的銘文中,,我們能直觀地看到“父”字毛筆書寫的痕跡。
(來源:央視網(wǎng))
[編輯:趙孝蕾]
|